有一句諺語說,別為打翻的牛奶哭泣。
這句話的意思是,
牛奶打翻了,就沒有再喝的可能了。
對於無可挽回的局面,不必再費心思去挽回,
更沒必要去埋怨,去懊悔,
最應該做的是轉身離開,
勇敢地走出這一段糟糕的環境中。
這便是成年人的頓悟:
面對錯誤的境況,不糾纏、不較勁,
是一種魄力,也是一種人生智慧。
1.格局越大,越不糾纏
世上有一種人,沒事找事,
非要拉著你進入到負面情緒的漩渦中與他周旋。
和這樣的人糾纏,十有九輸。
因為你試圖以理服人,而他們最不講的就是道理。
你再怎麼動之以情曉之以理,他只會胡攪蠻纏,
就像一灘沼澤,你越糾纏,就會越陷越深。
到最後,你會發現自己不僅為此耗費了大量的時間、精力,
還將自己弄得滿身戾氣,心情暴躁。
宋朝宰相呂蒙正以不與人糾纏出名。
在他剛上任宰相時,
有一名官員在簾子後面指著他,
對別人說道:“這人也配當宰相,可笑!”
呂蒙假裝沒聽到,穿過簾子,
大步從他們身邊走過。
昔日的同僚為他鳴不平,
正想查一下剛說此話的是何人,
就被呂蒙阻止了。
“如果知道了他的姓名,
一輩子都得耿耿於懷,何必呢?
再說他說這些,對我也沒什麼損失啊。”
事後,人們紛紛誇讚呂蒙氣量大。
俗話說得好,“常與同好爭高下,不與傻瓜論長短。”
直到今天,德國著名哲學家尼采的這句名言依舊警醒著世人:
不要讓你討厭的人,輕易地把你也變成討厭的人。
格局越大的人,越不會和爛人爛事、小人小事糾纏。
或許我們都應該向“出淤泥而不染”的蓮花學習不糾纏的智慧,
只有明白對自己來說什麼是重要的,
不因旁人的看法患得患失,
不因現實的流言蜚語糾結,
才能不被纏住前進的步伐。
2.不較勁的人生,活得更舒服
知乎上有一個問題:執念太深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?
有一條回答說:
心中藏著一把火,這種日子不好過。
生活中,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爭強好勝的心理,
所以,時不時就會與自己較勁。
可能因為之前的一點差錯,自己與期望失之交臂,
於是自責、憤慨、念念不忘……
一口悶氣壓在心頭上,痛苦可想而知。
就像痛失愛子後逢人就說起自己悲慘遭遇的祥林嫂,
無論她如何自責、如何哀怨,
她也回不到那個春天的早晨去救回孩子。
不斷地自怨自艾,
不僅給自己造成綿綿不盡的痛苦,
更是荒廢了本可以振作起來的當下。
人生大部分不如意,都是在跟自己較勁。
畢竟,你在用自己的不完美對抗完美,
用有限的生命對抗無盡的煩惱。
周國平說:
人生要有不較勁的智慧。
不與自己較勁,就是原諒自己的不完美。
世界之大,追求完美實在勝算不高。
生活中,從來沒有無懈可擊的人,
接受自己的不完美,接受自己的小情緒,
接受自己的無能為力,接受自己就是一個普通人……
放棄較勁,放棄死磕,
功夫提升和完善自己。
換個角度想,
你會發現幸福往往比我們想像的簡單很多。
與自己達成和解,
不一定是那種“被接受”的和解,
而是接受事實、療愈內心、原諒自己。
不較勁,就是嘗試慢慢放下,帶著輕盈出發。
人生這場漫長的旅行里,
不管我們到達什麼階段,
如果背負太多的心理負擔,
只會讓我們疲累和緊張,
無法從容地行走和呼吸。
與其活在別人的眼光裡,不如接受真實的自己。
不必逞強,按照自己的節奏去生活,
未嘗不是一種幸福。
這不是向命運妥協,而是與自己和解。
允許自己犯錯,原諒自己並加以改正。
承認自己“做不到”,
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。
成年人的世界,學會與自己和解,
才是愛自己的正確方式。
穿過荊棘後的征途,溫暖且光明。
我們要有胸襟和雅量,
去平心靜氣地去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;
我們要有堅定的力量,
去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;
更重要的是,我們要有一種智慧,
能區分什麼是可以改變的,
什麼是不可以改變的。
不與爛人爛事糾纏,需要些魄力,
吞下了委屈,養大了格局;
不與自己較勁,需要些智慧,
多些風輕雲淡,便能活出個自在通透!
(2)